时间:2016-11-25 浏览量:1169
近日我们在一起翻阅收藏的杂志,看到了自己在1978年第2期《吉林青年》杂志上发表的一首诗歌,引起了我们对往事的回忆。
这首诗歌的题目是《森铁修到天河边》。其内容是:锹飞镐舞笑抹汗,森铁修到天河边。织女喜迎人间客,牛郎停犁笑开言:故乡处处胜天堂,愿踏此路返家园。看到这首诗歌,当年热火朝天的修路场面又展现在我们的眼前。
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。国家百废待兴,各项事业都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。尤其是道路建设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。三岔子林业局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木材的重任。没有道路木材就无法运输出来。当时,三林基本上没有公路,运输木材主要靠森林铁路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火车。为了确保木材生产任务的完成,林业局每年都要修建几十公里的森林铁路。
三十八年前的林区生产力还是很落后的。修路的主要工具就是锹、镐和土篮子,先进一点的工具就是手推独轮车。工人的工作条件很差,劳动强度很大,生活也很艰苦。
林区修路不同于平原地区。林区是在没有人烟的深山老林里修路。修路的前期工作就是根据生产布局的安排,确定线路的位置,然后进行选线设计。修路工人的任务就是按照设计图纸修建成满足生产需要的道路来。
修路的第一项工作是暂设。暂设就是搭建临时生产生活设施,以使修路人员能够进入施工现场工作。从整体施工考虑,一般暂设的位置都确定在线路的中部,较长的线路还要根据实际需要,移动暂设位置。
森林铁路都是修建在森林之中的。在修路之前领导和工作人员按照设计图纸在森林中穿行,选择暂设地点。暂设地点确定后,就开始往里搬运暂设需要的各种物资。由于没有道路,各种物资全部靠人工背,工人称之为“背坡”。 “背坡”就是用木材制做成背夹子,把需要搬运的物资放到背夹子里往暂设地点背。当时单位有一个“背坡”能手,人称“齐大背夹子”,能把三四百斤重的货物,在没有路的森林中背到十几里的暂设点,而且还需要爬坡。一口一百刃的大铁锅,一架棉帐篷无论是帐顶还是围墙,因为不能再分解了,都是一人一次背上去的。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休息。那时也没有什么奖金,也不是计件,工人就是那样的任劳任怨,从来也不讲什么价钱。
线路工人们不但劳动强度大,而且生活条件也很艰苦。有时冬季暂设,帐篷就搭建在雪地上,工人就住在里面。吃的也很差,细粮每人每月五斤,豆油半斤,肉平时是见不到的。在吃上工人戏称是“顽固不化的大饼子,死不改悔的白菜汤”。有一年冬季,工人转勤到新的施工地点,没有蔬菜吃。单位从林业局所在地调运一车白菜,没有保暖车,到山里全都冻实心了。工人整个冬天就是吃冻菜度过的。
这样的困难还是线路工人的冰山一角,更大的困难是长期两地生活,施工旺季三四个月都不能回家。线路工人就怕家里来电话。因为那时通讯交通都很不方便。打一个电话得经过八九个交换台,有时一天都打不通一个电话。家里没有大事是不会打电话的。即使接到电话,回去的路也很艰难。线路工人居住在林业局的各个地方,有的工人还居住在外地。就是在林业局内,工人回一次家也是很不方便的。因为林业局区域跨三个市县,没有公路,工人回家都是坐小火车。小火车干线每天有一趟客车,支线跑单双号,有的支线单号有车,有的支线双号有车。有时线路工人回家一次在路上就得两三天。有一次工人小王半夜接到家里的电话,说父亲病重让他马上回去。他家在林业局的一个林场居住,施工所在地与他家直线距离不到三十公里,但高山峻岭没有路可走。回家必须先到三岔子,从三岔子再坐车回家。小火车第二天下午才有。事不宜迟,他穿好衣服,手拿一把镰刀,在风萧萧兮江水寒的夜晚里,在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中,踏上了崎岖的山间小道,向着三岔子的方向急匆匆地走去。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走了四个多小时,在天亮时赶到了林业局所在地。当天是单号,去他家的林场没有客车,也没有什么其它交通工具可以利用,能够利用的只有自己的双腿。他找了一个小饭店,简单地吃了点饭,又迈开双腿向着家的方向走去。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,见到的是永远闭上双眼的父亲。每当回忆此事时,他说,这是他永远的挥之不去的伤痛。
线路工人的另一个难题是对象不好找。年近三十的小伙子找不到对象,就是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也不例外。当时有一名东北林业大学的毕业生,家是北京的,个人和家庭条件应该说都是比较好的。当有人给他介绍对象时,女方一听是线路处的,什么条件也没有问,就婉言谢绝了。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:“有女不嫁线路郎,一年四季守空房。有朝一日回家来,背回一包脏衣裳。”把线路工人不好找对象的原因说的淋漓尽致。
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的条件下,线路工人仍然保持了旺盛的斗志。他们以苦为乐,以苦为荣,艰难困苦全不怕,敢叫日月换新天。 为了抢任务,经常搞会战。每次大会战前都要召开誓师大会。各工队纷纷上台表态,有的引用领袖的教诲,有的借助英雄的名言,也有自己的豪言壮语。譬如“独有英雄驱虎豹,更无豪杰怕熊罴”,“下定决心,不怕牺牲,排除万难,去争取胜利”,“明知征途有艰险,越是艰险越向前”,“头拱地,脚朝天,任务不完不下山”。言语铿锵有力,气壮山河。 这决不是说大话。实际上工人们做的比说的还要好。在施工现场真是锹飞镐舞笑抹汗,工人争先恐后,忘我劳动。有的工人干脆赤膊上阵,往外运土方的工人挑着四个大土篮子健步如飞;铺轨时三百多斤重的钢轨本应两人抬,可全是一人扛着;修桥工人推着三四百斤重的混凝土小车飞奔在带着斜坡的跳板上。修桥浇筑混凝土需要连续进行,中途不能停顿,有时要夜战,工人毫无怨言。 一条条森林铁路在线路工人的艰苦奋斗中修成了。
如今森林铁路在三岔子林业局已经全部拆除了。条条的公路通往各林场,交通的便利今非昔比。但是昔日线路工人艰苦创业精神是难以让人忘怀的。现在锹飞镐舞、肩扛背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但这种艰苦创业精神,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三五时期以及以后还是需要发扬光大的。
离退办 倪德树 李虎成